司凯德
司凯德 | |
---|---|
![]() | |
司凯德 | |
别名 | scatfish |
语言 |
汉语 英语 |
势力信息 | |
阵营 | 元老院 |
头衔 | 殖民及贸易长官 |
人物关系 | |
家族 | 汉i |
父亲 | text |
母亲 | text |
人物形象
司凯德大概三十上下,身高175,体型相当标准,长着大众脸。按照政保总局的政治鉴定此人是个沙文主义者,仇英仇美,视(奴隶的)人命为草芥,理想是建立殖民帝国,在有生之年进入第三次产业革命。
在政治上是个寡头主义者,反对议会民主,和北美分舵的脑人物钱家兄弟势不两立,还把单良称为“肥皂箱上的野心家”。
水泥船党。热衷于鼓吹水泥船,并且提出了两套方案。遭到李迪强烈反对。
每次大政方针的时候总是“逆流而动”,几个激进派元老依然时不长在报纸上发一两篇不点名抨击司凯德“右倾投降主义”和“乌龟保守主义”的笔名文章。然而他和殖民部早有一大堆扩张和贸易计划,对北海道进行远程探险寻找炼焦煤矿,和在乌苏里江、黑龙江口地区建立季节贸易栈和常年基地进行驯鹿皮、地衣染料贸易和进一步深入内陆,结果又有人批他是“左倾冒险主义盲动”,没给批准。
经历
穿越前
学得是雷达专业。做过外贸业务员。
穿越初期
司凯德仅有的工作是为穿越集团仅有的几台雷达做维护保养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和马千瞩不熟,但是在他的推荐下,担任殖民及贸易部的办公室主任,相当于该部次官,而且实际代行着该部的大部分行政权力。负责元老院对外的投资和经营,以及对情报人员的支援。
提出在江南地区和越南鸿基设点。利用林全安的身份,设立“万有”南北货行。打算为大明海运漕粮,但是觉得不现实就没再多想。
组织了平秋盛率领的东南亚考察的贸易考察队。
在第二次反围剿期间,司凯德支持占领全海南外,还要对广州进行惩罚性远征。并提出了一个完整的策略方案:
- 夺取全海南,反正和明政府撕破脸了,一定要趁机夺取全海南。否则穿越国无法展。
- 争取在6地全歼明军,而不仅仅是在海上击退,这样大明三四年里将无力进攻。而且将有大量的俘虏作劳工和谈判筹码
- 适度反攻大6,争取夺取广州周边,甚至暂时包围广州城,充分震慑大明,但是不宜攻占广州,穿越国暂时还没有做好逐鹿大6的准备。
- 注意舆论宣传,和保护私有财产。我们的方针是反对广东官府的无故进剿,反对贪官以进剿为借口,掠夺民财,杀良冒功。但不反朝廷(对内反,对外不反),为和谈留下余地。保护私有财产可以收揽民心。
- 以战逼和,临高不怕大明来打,但是数年内不希望和大明的贸易断绝。所以战后暂时对大明以和谈为主要方针,实在谈不下来再打。
司凯德虽然认可了对外情报局的对广州、雷州两站“广撤雷保”的处置思路,但是对保住广州站依然有一线希望,但是被郭逸拒绝了。
击败来犯的明军后,一直主张尽快和明朝进行议和甚至接受招安,被文德嗣拒绝。
随后作为澳宋方的代表在澳门与广东官府议和,达成《澳门条约》。
在开发建设香港期间,司凯德每天都在执委会工作会议上竭力争取运往香港的物资和载重吨。
鼓吹制造水泥船、在当地购买广西马和滇马、在香港搞农业屯驻点、在鸿基设点、从暹罗运大米。
第三次元老院全体大会上,司凯德因为长期负责殖民和贸易部的日常工作,而且经常鼓吹“太平洋乃华夏之太平洋”诸如此类的言论,在补选中顺利当选了殖民和贸易部长官这一执委职务。随后重新圈占了块地皮,盖起了殖民与贸易部大楼。
随后亲自前往鸿基调研,返回临高后和荷兰东印度公司代表范德兰特隆签订了《临高贸易协定》。
和洪璜楠一起提议制定标准化代码体制。
亲自去广州站调研,提议在两广、福建贩卖私盐。物色了盐商刘纲作为代理。
在郑芝龙集团刺杀维斯特里后,司凯德为对郑芝龙集团“利用派”人物,要求郑氏集团承认元老院的宗主权,称臣纳贡,同时交出每年收益的一半。虽然在南海咖啡厅大肆拉票,结果因为太“温和”而被多数元老否决,搞得灰头土脸。为了刷存在感而组织赵引弓的杭州站大规模开展对日贸易,特别是生丝贸易。为赵引弓在临高的支持者。
指挥夸克穷去巴士拉收购白人女奴,扩大对东南亚奴隶的输送,贩卖南洋步枪。
将李华梅的编制列入到殖民和贸易部属下的东南亚贸易公司的序列里。
曾经因为担心中断贸易而反对对明朝开战,后来也不反对了。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
司凯德因为被人批在“一贯在对外交往战线上执行投降主义路线”,竞选外务相失败。职务被何影所取得,改任贸易人民委员。不过因为他的职务很重要,执委会(内阁)开会他仍旧参加。
支持在印尼种橡胶。
轶事
因为水泥船的事情和当时负责海军造船、后来的海军参谋长李迪借下梁子,李迪当面抨击司凯德“右倾投降主义”和“乌龟保守主义”,为赶他下台的重要人物。
文德嗣在选举结束之后对马千瞩说:
“司凯德是个好同志,这几年外贸业务工作还是应该肯定的。”
珠江流域讨伐作战后,司凯德找郭逸谈工作安排,和郭逸分享雪茄时说:
“还不错吧?听说这是在初晴的大腿上搓成得。”
语录
一项要求的是否具有‘合理性’,取决于你在团体内的重要程度有多少。 [1]
|
引用与注释
</div>- ↑ 《临高启明》(网络版),第五卷 进入,第51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