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保卫总局
政治保卫总局,原政治保卫总署。简称政保总局。
历史
- 在穿越后第一次机构调整中,原治安组改编为政治保卫总署,原军事委员会体系下的内务部队并入政治保卫总署。
- 在第二次全体大会后的一次机构调整中,政治保卫总署改称政治保卫总局,归仲裁庭管辖。
- 在梧州事件之后,政治保卫总局进行了一次重要的人事变动。
领导干部
- 政治保卫总署时期署长为冉耀。
- 第二次全体大会之后政治保卫总局正式成立。
- 局长:马甲
- 第一副局长:赵曼熊
- 侦察处处长:周伯韬
- 技术处处长:乌佛
- 办公室主任:午木
- 执行处处长:空缺
- 闹临高事件后午木被调往广州府主持当地工作,总局办公室主任空缺。
- 梧州事变之后机构大幅调整,原总局元老大量外派。
- 局长:马甲
- 第一副局长:赵曼熊
- 第二副局长:郭逸
- 侦察处处长:未说明,可能为局内其他元老也有可能是规划民干部顶上。
- 技术处处长:乌佛
- 办公室主任:陈白宾
- 执行处处长:周洞天(意向待确认)
- 佛山分局局长:尤国团
- 梧州分局局长:周伯韬
机构[1][2]
敌工部
后撤销
社会工作部
后撤销 侦查、执行和技术三个处。撤销无人主持的敌工部和社会工作部。政治保卫总局暂时也不设置外地分支机构。而是采取在需要派遣政治保卫工作人员的地方采用“特派员”的方式。
侦察处
侦察处负责:
- 承受局长命令,办理侦察处一切事宜
- 计划编制和训练公开及秘密侦查等工作事宜
- 审查侦查获得的材料及预审口供
- 办理邮电书报检查、水陆交通事宜
- 布置内保“隐干”事宜
- 负责政治鉴定工作。
执行处
执行处负责:
- 承受局长命令,办理执行处一切事宜
- 计划编制地方保卫机构的政治、军事等训练,与枪支、子弹、装备等一切管理事宜
- 办理拘捕、处置、解送、管理人犯等事宜
- 办理总局及各地方机构一切统计事宜
- 办理预审,整理口供,提出审讯处置意见,送交法庭事宜。
技术处
技术处负责:
- 承受局长命令,办理技术处一切事宜
- 分管、储存、维护各种技术装备
- 按照条例规定支持各处活动
- 进行技术侦查活动。
办公室
局长直接领导的部门 分管:
- 总局全部行政事务
- 保管秘密文件及搜获的证物,进行秘密交通。
情报网络
工作网
工作网:在己方地区展开的情报网络
- 十人团:在部分规划民中安插的眼线,目的是监视归化民行为,除非特殊情况,十人团一般不主动突击。
侦查网[3]
侦查网:在敌占区展开的情报网络为侦查网。
政保总局的侦查网布置在黄区,满足于较为简单的目标:
- 穿越集团提供敌军进攻的预警讯息
- 收集当地的资料,以备穿越集团一旦要占据这个地区准备情报。包括社会。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一旦穿越集团正式占据这一区域,就能掌握足够的资料开始社会改革和肃清潜在的危险分子。
穿越集团颜色警戒标准
- 蓝区:基本安全的穿越集团统治区,穿越者可以在携带武器的前提下二三人白天结伴而行,不需要武力护送。比如临高县城、几个公社、东门市;蓝区是穿越集团能够控制的统治区,在这一区域内安全无法得到保证,随时有发生袭击的可能性,不仅穿越者自身要结伴而行,还要配置较多的护卫人员,大致相当于临高的其他地区。
- 黄区、橙区和红区属于“敌占区”。
政保局警衔[4]
政治保卫局和警察用同一套警衔
总指挥(上将)
副总指挥(中将)
大区指挥(少将)
地区总指挥(准将)
地区副总指挥/上校
地区指挥/中校
地区副指挥/少校
一级指挥员/上尉
二级指挥员/中尉
三级指挥员/少尉
见习指挥员/准尉
高级协理员/军士长
协理员/上士
见习协理员/中士
一级职员(警士)/下士
二级职员(警士)/一等兵
见习职员(警士)/二等兵
参考
来自临高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