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号
立春号 | |
---|---|
![]() USS Kearsarge(1861) | |
概观 | |
名称 | 立春号 |
舰级 | 1630型巡洋舰 |
制造厂 | 博铺造船厂 |
下水 | 1631年8月 |
技术数据 | |
排水量 | 1091吨 |
标准排水量 | 1160吨 |
满载排水量 | 1519吨 |
长度 | 70米 |
阔度 | 9.9米 |
吃水 | 6.25米 |
帆装 | 全横帆 |
锅炉 | 祝融Ⅱ型火管式锅炉 |
燃料 | 煤 |
最高速度 |
12.5节(使用蒸气动力) 15节(风帆动力) |
续航距离 | 5节/5000海里 |
功率 | 500马力 |
乘员 | 149人 |
武装信息 | |
装甲 | 弹药库装甲 |
主武器 |
130mm 达尔格伦线膛炮×2 75mm口径达尔格伦线膛炮×6 |
辅助武器 |
哈乞开斯式手动转管炮 打字机×4(改装前 ) |
火控装置 | 方向盘系统 |
立春号属1630型巡洋舰(1630级铁肋木壳飞剪首蒸汽辅助动力风帆巡洋舰),是穿越者完全利用本时空的材料建造的第一艘千吨级近代军舰,现作为旗舰隶属于元老院海军大洋舰队的第一舰队。
原型
这种船是以1860年代的蒸汽-风帆混合动力巡洋舰为蓝本的。这种吨位的战舰,在当时的美国海军中被划为三级巡洋舰。作为破袭船,在美国内战中使用非常广泛,足迹遍布世界各大洋。
技术贡献人
舰长
建造
建造厂
博铺造船厂
854工程
1629年4月左右,执委会决定集中资源,首先完工千吨级蒸汽机动力大铁船,以输送当年10月份开始的田独开发工程所需要的物资人员运输和矿石回送的需求。[1]
下马
该船在完成了龙骨的铺设和肋材的安装后,因为钢铁材料短缺、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不足(尤其是严重缺泛合格的铆工铆接船壳),而在1629年10月被迫下马。
尽管文德嗣对854工程的下马耿耿于怀,但是造船毕竟不是只靠图纸,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也是重要部分,所以他只好默认了这个现实。
而蒙德则认为854工程纯粹是拍脑袋领导。
未完成的震撼
自此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元老院海上威力的展示——854工程就如同史前恐龙的骨骼一般,在造船厂的船台上供人瞻仰。即使是龙骨和肋材,这艘船的气势已经震撼了无数的土著。他们想不出这些巨大的铁骨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也不能想象能用人力组装结合起来[2]。
1630型巡洋舰
1630年11月审议海军整备案时,文德嗣提议将搁浅的854工程修改设计、重新上马,遂作为《第一次造船整备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3].
文德嗣根据工人们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全新的854改方案:
立足于利用854工程已经完成的部分。船型和构造没有变化,只是在技术上简化建造过程,将原先的全铁壳船改为铁骨木壳船。木壳船在保养上较之于铁壳船要容易些。在建造上无需依赖土著工人不甚可靠的铆接工艺,对钢铁的需求量也大大下降。
周比利的徒子徒孙们在大规模的制造被称为“炸弹锅炉”的墨家系列锅炉之后,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尽管不能铆接如此巨大的船壳,但是在一些船体部件和船用锅炉上已经算是有了相当的把握。
854改的正式的型号名称为“1630级铁肋木壳飞剪首蒸汽辅助动力风帆巡洋舰”简称1630级巡洋舰,立春号是该级巡洋舰建造的首舰。
命名及后续舰
1631年底,该舰终于等到了迟来的舰名:“立春”。
这是否意味着1630级将建造24艘在元老们中引起了讨论。海军人员欢呼雀跃,陆军则忧心忡忡。企划院发言人在元老院对此的回答是:“目前还没有开始建造第二批1630级的计划。”,但是他承认,第二艘1630级的龙骨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展开,只等元老院批准追加“第二次舰船整备案”的预算。
不过,从本舰的命名来看,显然在海军舰政本部内有建造更大型战舰的腹案。对此海军表示否认,海军人民委员陈海阳表示:目前没有没有建造新型战舰的计划。
技术指标
船体
长70米,宽9.9米
布局及外形
- 1630级的布局是中岛形的,唯一的烟囱设在舰岛中部,黑色的烟囱上涂着黄色的标记带,是全船唯一的亮色涂装。
第一批临高产的近代化舰船被人称为“黑船”,因为船只的涂装使用得是煤焦油中提取的沥青漆,使得整个船体现出一种难看的浅黑色。沥青漆有很强的防腐效果,是欧洲造船业在油漆大规模使用前最为广泛的船用涂料。
- 甲板采用柚木铺装;
- 船壳是用从广东、越南等地进口的荔枝木制造的,非常坚固。
- 被船壳外板覆盖的全部船肋和龙骨是用铁制的。
船底包覆了铜皮,以防治海洋生物。
排水量
标准排水量1160 吨;
正常排水量1359 吨;
满载排水量1519 吨;
航速及续航能力
最大排水量下载煤359吨,最大蒸气动力续航力5节/5000海里。
乘员
另可长期搭载海兵一个排和他们的全部武器装备。如果短途航行,可搭载一个连和配备的轻型火炮及其炮组。
武器
主武器
由于1630级是风帆-蒸汽混合动力的战舰,三根桅杆的存在严重限制了火炮的射界,前桅和后桅正好挡在主炮的炮口前。使得二门主炮无法对正前和正后方向射击――出于船体结构和重心的考虑,两座主炮的露炮台的位置都设置在较靠船只中央部分的甲板上。因此船首和船尾的0度火力是由布置在两舷的副炮提供的。要1630级发挥最大火力的唯一办法依然是侧舷齐射。
露炮台本身并没有考虑安装装甲,只使用了钢制的围挡板――整艘1630级上只有弹药库有一层很薄的钢板防护,至于锅炉舱,由它两边的煤仓来提供防护。平时露炮台使用折叠式的帆布棚遮蔽阳光和雨水,作战时候去除。
火炮采用用圆形轨道旋转,滑轨制退,手动水平机和高低机。
主炮
2门130mm口径达尔格伦线膛炮;
130mm火炮的炮弹是人力装填的极限,再大的火炮就需要机械辅助的装填系统,而且1200吨位左右的船只也无法提供足够的空间安置机械辅助。
位置:船首甲板和船尾甲板沿中线各安装露炮台1座,每座安装1门130mm口径达尔格伦线膛炮。
主炮威力:有效摧毁当时的盖伦船的橡木船壳同时兼顾一定的对岸轰击威力,炮弹装药应在高密度压制黑火药2千克左右,配合装填系数,发射的榴弹重25……35千克,
副炮
6门75mm口径达尔格伦线膛炮
位置:在船首部、中部和尾部的左右各设置1处炮廓,安装1门75mm口径达尔格伦线膛炮。
火炮观瞄系统
在大家的群策群力之下,所有的火炮终于安装到位,运转正常。火控设备虽然没搞出弹道计算机,好歹还是在正式海试前配备了炮兵计算尺、观察镜之类的一些简易设备。
炮兵观察镜是由林汉隆制造的,观察镜主要是当标尺用的。结构上是开普勒望远镜。
测距仪为采用简易的方向盘系统:在船头船尾各安装一个带瞄准器的角度盘,使用瞄准器对准目标,然后根据船头船尾显示的不同角度之差求出战舰与目标之间的距离――这一技术是在19世纪出现的,很符合元老院海军目前的技术水平。原测距仪本是光学车间的攻关项目,但是林汉隆在试验中发现了不少目前阶段无法克服的问题――特别是缺少优质的光学玻璃和加工手段――现阶段即使制造出来也无法保证质量,最后暂时搁置。
火控设备中另外安装了风向标和风力计,用来测定横风和纵风,在解算射击诸元的时候,风向和风速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一台象限仪,采用锡黄铜制造,用途是测量火炮在垂直平面内自0—1500密位(0°……90°)范围内的倾斜角,检查火炮瞄准装置及火炮之角度。同时赋予火炮可调整至所需发射的密位置。配合测距和标图,可以测定敌舰航速。更主要的用处是指挥台上可以通过象限仪上加限位器判定舰炮安全界,不至于在激烈的战斗中炮火误伤本舰。
辅助武器
4挺打字机;
位置:在船舷两侧甲板上。
动力
蒸汽、风帆混合动力
帆装
三根复合桅,帆装采用全横帆(FULL RIGGED)布局,使用BARQUE帆型;
白色的桅帆布;
一根根纵横交错帆索,由黄麻制成,因涂有焦油,显得黑乎乎;
蒸气机
1台“祝融Ⅱ型”火管式锅炉提供动力,能稳蒸汽的定输出压力达到3.5KG/ CM2;
1台500马力往复倒置直立式蒸汽发动机,实际动力功率输出为489马力,;
2台12马力的小型蒸汽机,用来进行辅助性操作的动力,包括升降船帆,驱动火炮运转和收放小艇等工作。这样蒸汽机不仅提供航行动力,也可以提供操作风帆的动力,大大节约了水手的数量。
综合评价
优秀的机械,存储,舱室空间;足够的住宿和工作空间;船只缓慢从容的摇动,是一个不错的火力平台。优秀的海船,舒适,能够在最恶劣的天气开火。
首任舰长李子平元老对这艘船相当满意――它比元老们自建的第一艘战舰海天号强太多了――单单在航海性能上就比海天号要平稳许多。大口径火炮射击效果也令人满意。不论是使用穿甲弹还是榴弹对目标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心理预期。[4]
参加的重要行动
1631年
- 8月10日,200名舰员和造船厂技术人员、工人登上战舰,在舾装委员长官李迪的指挥下出海进行了第一次试航。
- 8月11日,本舰在琼州海峡进行预订的左右360度回旋和速度变换试验。当晚停泊在马袅半岛红牌港。
- 8月12日,“立春”在2艘8154巡洋舰的警戒下在同一海域进行全速公试。包括在各种海况下的用蒸汽机和风帆航行。
- 8月22日,原海天号舰长李子平海军少校被任命为“立春”号的初代舰长。随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海上试航。
- 8月29日,在红牌屿附近海上进行了130mm主炮的射击试验和弹道试验。前后主炮对4公里之外的红牌屿方向齐射,在马袅堡内都能听到远方的隆隆炮声。
- 9月1日,完成射击试验的立春号返回博铺,8天之后,立春号正式竣工服役,移交海军,升起军舰旗。其舰籍注册地为海军高雄港。
1632年
- 9月20日,作为明秋元老旗舰,发起霸王行动,向郑芝龙集团宣战,攻占厦门安平等地。
意义
要真正将854建造成型,下水运作,并非仅仅造出个船壳,装上发动机就可以了。854改工程每前进一步,制造总监部和企划院就会发现冒出无数个新问题需要解决。有些需要企划院从各个渠道寻找新得原材料。有些需要工业部门制造新得装备,更多得的问题是他们只有技术资料而没有真正懂行的专业人士。一切都要依赖穿越众们自己去摸索理解和试验。
“……854改工程的建造有力的促进新工业体系的配套化和系统化,增强了工业部门之间的整体协作能力和意识。工业部门为该工程新建工业部门2个,新造设备297台(套),其中大型设备46台(套),制造工艺设备和模具2515件(套),培训技术人员、工人3490人次……”(摘自《当代工业史——造船工业卷》,第一版,内部发行,未经许可不得引用)
这样跌跌撞撞的前进充满了冒险、浪费、沮丧、失望和惊喜。以至于周克有一次在酒后失言的时候说道:以他搞854改工程所经历过得种种困难来说,当初匆匆上马854工程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大跃进”。[5]